鸡东县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程,以灌区建设为重点,不断强化领导、深化改革、活化载体、优化设施,灌区管理效能充分体现,农田水利条件不断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极大提高。灌溉定额由1100立方米/秒减少到850立方米/秒,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0提高到0.62,亩节水240立方米,年节水7000万立方米。水田灌溉面积由2000年的20万亩增加到29.1万亩,改善水田面积14.2万亩。亩均增产粮食120公斤左右,年增长4380万公斤,年增加效益8000万元,真正成为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性工程。
鸡东县完善保障措施。为灌区提供人力财力支持,对灌区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做到“用人给人、用钱给钱”,在技术力量和资金使用上向灌区倾斜。灌区管理处成立伊始,在完善领导班子的基础上,从水务系统抽调了5名业务精、会管理、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分管技术工作,从其他行业中优选了一名会计师主管财务工作,为灌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严格按照国债资金的管理办法,及时、足额拨付灌区工程的中央资金,在县级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优先投放灌区建设地方配套资金,为灌区建设的正常高效运转提供了有效的财力支撑。多年来,灌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1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000万元,从未发生拖欠占用现象。
动实招,推动改革创新,工作效能得到提高。鸡东县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将灌区管理只能从水务系统分离,灌区管理处专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特别是灌区的灌溉管理,各分站所属防洪、防汛以及水土保持等行政能划归水务局支书基层水利站负责。在次基础上,为适应时常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改革,提高了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整体工作效能。制定实施了《鸡东灌区体制改革方案》,灌区管理处界定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6人,运转经费由县财政承担;灌区分站不具备自收自支能力,界定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各分站玻璃13人,成立乡镇水利站,承担防洪,承担防洪、抗旱、水土保持等行政职能,经费由县财政承担,灌区核定人员编制由125人减少到104人,期于21人成立工程养护队,着重负责灌区工程的维修和养护,原事业编制不变,自负盈亏。2008年,水费增收70万元,工程维修费减少45万元,管理费节约了35万元,职工人均增收5000元。
鸡东县发展用水户协会,管理能力得到提高。2006年初,按照省水利厅关于加强用水户协会建设的工作要求,该县对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做出明确部署,提出以“巩固、完善、规范、强化”为主线的指导方针。特别是协调民政部门降低登记注册准入门槛,减少注册资金收费(由原来得万元降低到1000元),全面推动了用水户协会26个,会员达到3.86万人,管理水田面积25.9万亩。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建立和运行,提高了农民的节水意识促进了节约用水,减轻了农民不合理的水费负担,减少了用水纠纷和矛盾,提高了灌溉质量。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保障;用水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水费收缴得到保障;用水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水费收缴得到保证。用水户协会的建立,使灌区的服务更加到位,管理水平更加完善。
鸡东县把灌区建设的重点最终要落实到优化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灌溉能力上来。为此这个县充分整合水利资源。鸡东灌区是由10个中型灌区整合而成的大型灌区,水源多、渠首多是灌区的突出特点。据测算,仅北水南调工程每年可节约八楞山水资源3000万立方米,极大缓解了八楞山水库蓄水量偏少问题,保证了下游两大水稻主产乡镇的正常供水。着力改善供水条件。1999年,鸡东灌区被列为全省首批大型灌区之一,于2001年立项建设。经过8年来的建设,先后完成控制性工程100座,还在主要排水沟道上修建了大量的控制工程,并对渗漏比较严重的渠道进行防渗衬砌。这些工程的建设,使灌溉节水取得显著效果。注重水资源综合利用。充分使用过境水。每年提前做好春耕准备工作,抢前抓早,在4月20日前开闸放水,过境量得到充分利用。通过统一调度水资源、及时调整水量分配,有效提高了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了农业基础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