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东县人民法院以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为导向,立足于服务创新,不断出台受群众欢迎的便民举措,化解矛盾,定分止争,让北国边陲完达山下、穆棱河畔的辖区群众生产更加有序,生活更加和谐。
诉讼服务中心——集约式服务
“过去当事人到法院打官司、律师出庭,无论春夏秋冬,在办公以前都只能在法院门口风吹日晒。如今无论何时走进鸡东法院,都能在阳光大厅候等休息,让人感受到人文尊重和司法关怀,阳光大厅让我感到很温暖!”来立案的鸡东县利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夏炎焱坐在鸡东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候等区由衷地说。
今年,鸡东法院将诉讼服务中心门前的空间利用起来,改造成专门为当事人服务的阳光大厅。阳光大厅是鸡东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第一道窗口,向当事人诠释着“公开透明、便民利民、阳光司法”理念。
该院结合县情、院情实际,创造性地开展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突破办案用房陈旧拥挤的局限,对原立案信访窗口进行升级改造,加大软硬件投入,使其面积达500平方米,专兼职人员达28人。
他们优化配置创新服务,把诉讼中心建设成为与办公、审判区相分离的“一站式”为民综合服务场所,为当事人提供导诉、立案登记、诉前调解、案件查询、材料收转、联系法官、判后答疑等“集约式、零距离、全方位”的优质司法服务,实现了“走进一个厅,事务一站清”。
“小宝和海燕这两个动漫形象挺招笑,我都看几遍了,诉讼引导、风险告知、立案登记都能在这屋解决。”在服务中心候等区等待开庭的王阿姨对坐在旁边看《人民法院报》的老伴儿老张炫耀着说。老张抬头看见上方大显示屏上播放的“鸡东法院普法宣传动漫”,眼前一亮,到诉讼服务台上拿了副老花镜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还不住地点评:“不错,真不错!”
“闫法官、赵律师,我现在想通了,该给我婆婆的钱一分也不会少。”刘小艳搀着婆婆走出诉前辅导室时说。
刘小艳的丈夫因车祸去世,留下她和年仅8岁的儿子,肇事方赔偿了一笔赔偿款,其中有婆婆的份额。刘小艳认为自己没有工作,以后和儿子的生活举步维艰,婆婆还有其他3个子女照料,不打算给付婆婆的份额。双方发生争执,婆婆诉至法院。诉前辅导法官闫树东了解情况后,便邀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赵亮律师一同进行诉前辅导,最终婆媳打开心结。
“诉前辅导室”是该院新增的服务性环节,即在立案登记阶段,由诉讼辅导法官与前来立案的当事人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了解矛盾纠纷产生的根源和其内心真实需求,帮助当事人寻求最适宜的纠纷解决方式。对于情绪特别激动的当事人,邀请当地心理专家定期到法院协助法官参与心理疏导。
自今年年初以来,鸡东法院已对260件案件进行过诉讼辅导,接受辅导的包括诉讼代理人在内超过400人次,诉讼辅导满意率达100%。
庭站点员——网格化服务
鸡东县是典型的丘陵地区,总面积3243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劳务大县,最远村屯距县城130公里。群众打官司常常是下了“四轮子”上摩托,上了摩托再上客车,非常不便。尤其到了冬天,冰天雪地,天冷路滑,增加不少危险。
为方便当事人解决纠纷,鸡东法院在辖区内的42个偏远村屯设立了诉讼服务站及便民联系点,指定诉讼联络员,实现信息24小时互通,为法官提前掌握矛盾纠纷动态、及时介入矛盾纠纷化解创造有利时机。
今年农忙时节,鸡东法院4个派出法庭的“午间法庭”再次“开张”,确保农民群众诉讼、生产两不误。
鸡林乡前进村村民郑某与向某因土地使用权发生纠纷,郑某称,其与向前村于1994年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取得争议地的使用权,向某现强行耕种该土地于法无据。而向某则认为,自己早在1981年就购买了该土地上的碾房居住,该土地的使用权应属自己享有。眼见农忙时节又至,郑某向法院递交民事诉状,要求确认争议土地的使用权归自己所有。
受理该案后,为尽快解决矛盾,不误农时,鸡林法庭庭长梁晓云趁双方当事人午休,带领干警协调基层组织查看了争议土地的现状。在耐心听取双方当事人讲述后,到现场向当事人释法析理做调解工作,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并当场进行了划界。
今年以来,鸡东法院通过巡回办案解决了300余起纠纷,减轻了群众诉累。
该院还以“一村一法官”形式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时进村服务,就地调解,把矛盾化解在当地。
“张庭长,你明天来我们村吧,俺村的老刘太太可惹祸了,上星期她把邻居老高家电视、电脑等挺多东西砸坏了,还伤了人家4个人,拒不赔偿,老高家让我联系法庭,要告她。”9月17日晚上,哈达法庭庭长张桂彪接到了永安镇永政村便民联系点负责人老牛的电话。
第二天一大早,张桂彪就了解了事情经过。刘老太已经66岁了,因高某在其丈夫宋某与他人的诉讼案件中作证,引起她的不满,遂作出任性举动。因其年迈,高某一家尽量避让,造成4人受伤、家中财产受损的后果。
法官到刘老太家走访,刘老太情绪波动很大,恶语攻击法官,其子护母心切,也恶语相向。
在背对背调解过程中,张桂彪从“孝”字出发开导其子,指明对老人的孝敬不能等同于“愚”爱,犯错了要开导,而不是随错就错。
张桂彪费了一上午口舌,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协议并即时给付赔偿款,至此,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得以化解,四起健康权纠纷案件被消灭在萌芽状态。“看到两家人互拍肩膀的那一刻,真是太美妙了。”张桂彪说。
今年以来,鸡东法院的便民诉讼联络点已累计协助送达法律文书200余人次,协助立案108件、协助查找案件当事人100余人次、指导协调纠纷208件、接受法律咨询300余人次。
“双语”法庭——亲情型服务
近日,朴老太太带着孙子大学生小金专程来到鸡东法院,找到分管法庭工作的副院长王晓伟表达谢意。小金告诉王晓伟:“以前奶奶遇到了法律问题不愿找法院,因为既不懂法,语言又不通,害怕说不清楚。现在鸡林法庭有讲朝鲜语的法官,帮奶奶解决了难题。”
朴老太太因相邻纠纷与邻居吵了三年架,上了三年火,问题没解决,气出一身病。听了老姐妹的“指点”,带着碰碰运气的想法,诉至法院。“双语法官”吕仙华上门办案,只用了一天就调解结案了。朴老太太是专门来向院领导表扬吕仙华的。
告别时,小金由衷地说:“我奶奶的意思用我们当下流行的语言表达就是,‘双语法庭释放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我为双语法官点赞’!”
鸡东县有3个朝鲜族乡、11个朝鲜族村屯,许多朝鲜族群众都说不好汉语。为方便朝鲜族群众诉讼,鸡东法院在鸡林法庭专门组建了审理朝鲜族群众纠纷的审判团队,除选派朝鲜族法官、书记员充实法庭工作外,要求汉族法官、书记员听懂会说朝鲜语,鸡林法庭因此也被称为“双语法庭”。
“梁法官的朝鲜语还是和我学的呢!”一位朝鲜族奶奶略带自豪地说。
“我觉得最难的地方应该在语法上吧,汉族人学朝鲜语刚开始可能不习惯,那些主语、谓语什么的都颠倒了。”法官丁建波说起学习朝鲜语的感受。
在鸡林法庭最初实行双语办案的时候,只有两人会说朝鲜语,办案人员使用民族语言开展司法活动、制作裁判文书、做民族群众工作的能力还很欠缺。为尽快胜任双语法官的角色,他们自觉“传、帮、带”,积极与当地朝鲜族群众互动,通过刻苦学习,那些原来只会说“您好、谢谢、再见”等几个简单词句的法官、书记员,现在个个能够流利地用朝鲜语与朝鲜族群众交流,成为通晓民族语言、熟悉民族风俗的审判人才。
去年以来,鸡林法庭审理的涉朝鲜族当事人的60余件离婚案件和土地纠纷案件,全部以调解方式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