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鸡东新闻网  >  域外媒体看鸡东
文化中国行|千年古城神韵犹存
2024-08-26   来源:东北网   编辑:张平

  黑龙江日报8月26日讯 在鸡东县永安镇内,一座像锅盔一样的山峰静静地卧在离331国道不远处的永政村西北部。这座山因山体似倒扣的锅盔而得名,是一处集汉魏时期遗存及渤海国时期山城、辽金时期继续沿用的古遗址,其主体文化遗存以渤海国时期山城为主,保存现状较好,遗址面积13.4万平方米。

  锅盔山山城遗址地处穆棱河流域,地处渤海国的北部边疆,地理位置特别重要,是黑龙江东部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渤海国时期山城城址,对研究渤海国边疆戍卫以及该区域历史沿革、民族迁徙、生产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原鸡东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铁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徒步爬上这座海拔300多米的山峰。李铁是研究锅盔山山城遗址的行家,他告诉记者:“锅盔山城址保存完好,通过锅盔山城址留给我们的信息,为我们研究1200年前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同时也为鸡东留下了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

  锅盔山山城遗址坐落在山的顶部,城墙沿山体顶部边缘处顺山势构筑,平面呈南北较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城址占据了全部山顶较平缓处。城墙为石砌,“干打垒”法砌筑,砌石之间无黏合材料,全长1333米,宽4米~9米,高2米~7米。城墙设有马面13个,根据地势和方位不同,马面间距不同。

  城内地表遗存有古井、饮马坑、居住址等遗迹,出土文物为汉魏、渤海及辽金时期遗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金代“上京路万户发字号印”、国家二级文物金代“双鱼铜镜”、国家三级文物渤海国时期“铁矛、铁箭镞”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遗址东侧建有一条古栈道,城门建在东侧古栈道中段。从东门入城不远,有水井址,平面底部略呈八角形,上部后经整修,略呈圆形,直径1.5米,现存深度7米,井水清澈,至今尚可饮用。1994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井址进行了发掘,井内出土了近百件渤海文物。

  城内有俗称“饮马坑”的遗迹,平面呈圆形,直径18米,坑壁石块砌筑,经年不枯,应为蓄水坑遗址。在城内南部,井西南部区域,发现了遗迹数十处,可分为有础石的建筑址和半地穴房址两种。

  锅盔山山城遗址周边出土了大量的汉魏时期石器,与周边汉魏时期文化遗存相同。由此可见这一区域已经有了早期农业,并起到较大的辅助作用。同时,还出土了大量渤海国时期、辽金时期文物,如铜器、铁质兵器、泥质陶片、瓷片等。

  在渤海国时期,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开始在此筑城设防,有学者根据该城址规模、位置,研究推测可能为渤海国东平府所在地,或为东平府下辖的州、县、治所。至金代,锅盔山城仍在沿用,属上京路万户所辖,万户是金初设置的世袭官职,统领千户、百户,可见锅盔山城址在渤海国时期以后的金代,同样也有着重要地位。

  “以物见物,透物见人”,锅盔山山城遗址在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构筑而成,它融合了当地民族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当时劳动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依托当时的条件,建成了独树一帜的防御性山城。根据专家的分析,锅盔山山城遗址以城墙、马面组成的交叉防御系统,是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特别是根据具体地势构筑防御体系的实证和典范。山城遗址地处粟末靺鞨的北部边疆,其戍边卫疆特征明显,其马面分布东北密、西南疏,且北部城墙建在断崖之上,更加突出其防御的重点方向来自北方,山城的唯一城门在东侧,马面间隔相对密集,同样突出其防御性质明显,为研究渤海时期军事驻防和军事防御提供重要资料。

  鉴于锅盔山山城遗址重要性,鸡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锅盔山山城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2019年10月,锅盔山山城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黑龙江省东北网络台 鸡西新闻网 中共鸡东县委宣传部

电话:0467-5583786

公安备案号:23010302000745

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