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中共鸡东县教育局党委
[摘要]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教育局党委结合我县基础教育工作的现状,为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使每个中小学生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努力使更多的人接受优质教育,对群众反响强烈的镇内一些中小学校的大班额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均衡发展大班额思考
一、大班额现状及不利影响:
我县现有中小学校35所,全县在校学生32886人。镇内有初中4所,95个班级。在校生5985人,平均每班63人其中农村进城学生2633人,占44% 。小学5所,114个班级,平均每班63人。在校生7176人,其中农村进城学生3526人,占49% 。
(一) 调研的主要内容:
1、深入走访调查镇内的5所小学、4所初中,查在校学生数、 每个班学生数、农村进城学生数。
2、调查了解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
(二)调研过程:
1、调研时间:2009年4月17日——4月24日
2、调研对象:一中、三中、四中、朝中、新建小学、朝小、红星小学、红少年小学、第四小学。
3、调研方式:深入班级现场查人数、填制调研表。
各校普遍存在大班额现象,特别严重的是红星小学、第三中学、新建小学,几乎所有班级都是大班额。红星小学最多的一个班级2年5班竞达78人(标准为45人)。三中最多的一个班级是初一、六班多达90人,基本上接近国家规定标准的2倍。最少的也有65人。(标准为50人)。
大班额的出现,给教育事业发展和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一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教室内学生人数过多,学生生活学习空间狭小,教室内空气质量下降,教室里摆满了课桌椅,有的甚至两个学生要共用一些个课桌。学生被挤在课桌之间无法活动。上课时前边的学生距黑板太近,后边的学生看不到黑板,影响视力发育。教室内空间有限,使大部分学生被固定在课桌上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二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大班额的存在,明显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很多教师每天除了超强度备课、上课之外,还要批改大量作业,与学生有效沟通交流的时间减少,没有充沛精力从事教学研究。教研成果十分有限。学生人数增多使教师抽不出时间进行教学辅导造成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影响着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是影响教学改革推进。目前在我县推广新课改,提倡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逐渐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所代替。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点拨,创新思维,拓展空间最终实现“教师引进门,学生当主角”的根本性转变。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却同学生人数的严重超标而受到很大限制,给老师上课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造成及大不便,学生独立回答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有的学生一学期没有被老师提问过一次,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学习。
四是影响学校师生安全。大班额的出现,使学校承担的教学安全任务成倍增加。学生过多,桌椅拥挤,通道狭窄,如果发生危险事件,学生很难及时疏散和撤离。为避免拥挤伤人事件发生,部分学校只好采取分段放学、出操。学生集体上下楼、上厕所、进出校门必须安排老师疏导管理,给学校管理造成较大的压力。
五是对农村教育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近几年,县里对农村D级危房改造及远程教育、新老三室的投入花了很多钱,农村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如果农村学生大量进城读书,再过几年,几十年,一些乡镇中小学的学生几乎就没了。
二、大班额现象的原因分析:
1、2005年教育优化资源,进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农村村小并校,集中办学,一些学生家距离学校十几公里,需要住宿,家长认为到哪都是住宿,吃饭花钱,不如进城上学,师资条件还好。
2、农村缺少音乐、美术、体育教师,开不足课程。
3、农村教师在城里买楼通勤,时间、质量难以保证。教师进城了,其子女自然进城上学。
4、小城镇建设速度与教育设施建设不协调。由于我县基础薄弱财力有限,不具备按照教育需求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实力,为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我县近年来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和拨付教学经费,千方百计保障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及农村中小学配套等急需的教育资金投入,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但对城区学校建设的力度远远跟不上学生增加的速度。大班额出现无法避免。三中、红星校区楼房多,家庭自然就多。学生聚增,而校舍规模没有增大。四小、朝小、朝中、四中校区楼群少,主要是平房区,城镇学生数自然就少。招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四小共有948名学生,农村学生744名占78.48﹪。四中学生总数1549人,农村819人,占52.9﹪。而三中农村学生也占43﹪。
5、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带着子女进城,学生要上学。农村土地承包之后,很多农民富裕了,进城从事第三产业,买楼定居,子女随之进城,有的从幼儿园就开始进城上学。国家政策规定,凡到城镇定居或打工的,教育部门和相关学校必须无条件接受其子女就近上学。
6、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特别是师资力量,城里明显优于农村。一些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有限,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无法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使子女接受优质教育,实现望子成龙的愿望,许多家长都想方设法送子女到县城中小学就读。这使县城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加紧张,县城学校不得不增加每班学生每班人数这也是班额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县城中小学大班额的对策与建议:
县城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已经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接受正常的教育,并会对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长久的不利影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近几年,教育部门本身为了控制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内就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效果不大,急需政府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避免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剧。
一是扩大县城中小学办学规模。根据国家规定,原则上每二万人需要一所初中,每一万人需要一所小学。根据县城现有生源情况和将来发展趋势,当前可在东西两侧各建1所小学,新增教学班72个,接纳学生3500人左右,新建初中各1所,新增教学班48个,接纳学生2400人左右。争取用3——5年时间基本解决县城中小学大班额问题。采取措施:首先要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尽可能利用和挖掘闲置资源,适当增加师资配备,扩大班级数量。其次是县乡政府要想方设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认真研究上级有关政策,抓住政策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引资力度,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投资。社会力量办学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弥补政府公共财政不足,发展教育事业的有效方式。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对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学校,任职教师和在校学生可享受同公办学校师生一样的待遇,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在政府引导下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分担公办学校大班额压力。四是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和业务能力:1、深入开展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各类专项培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教师到城里、外地先进学校跟班学习,吸纳先进教学经验,聘请专家学者到农村中小学校讲学、讲座,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3、全面构建“以校为本”的培训网络,鼓励教师自主提高学历层次,抓实校本培训,通过思考交流研讨,课题研究等方式拓展培训途径。五是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的投入,开齐开全学科。建议政府每年从师范院校引进一批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学校中去。采取公开招考的方式,根据教学需要确定好学校及岗位,按照招考成绩高低先后顺序选择任教学校及岗位签定服务就职合同。可有效克服人情和面子关系在教师分配工作中的干扰,使农村学校的师资得到很好的补充,也可解决教师断年龄断档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六是继续完善优质师资共享机制,继续加大对口支教帮扶工作力度。建立健城里优质师资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将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与职称晋升挂钩,实行严格跟踪考核,确保支教工作落到实处。定期组织城里学科骨干教师到农村巡回讲课,开展优秀班主任巡回讲演活动,促进各校师资水平均衡。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远程教育网,扩大网络教学辐射面,发挥示范效能,带动农村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七是认真抓好大班额教学管理。当前,大班额现状暂时难以解决,教育部门要立足实际,正视现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克服困难,不断创新方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减少或消除大班额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促使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切实加大安全投入,严防意外事故发生,保证师生安全。
总之,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