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老区加快经济发展纪实
平和,是一块革命的红土地。然而,从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这里的老区人民仍然没能摆脱贫困,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省11个贫困县之一。
老区人民不应该贫困,老区人民应该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在党的扶贫政策春风吹拂下,平和老区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致力展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攻坚战。20年后的今天,平和县———
从全省“荒山大户”到全国水果生产“四个第一”
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原本青山绿水的平和县变成了荒山秃岭,生态失衡,环境恶化。到80年代末,列为全省三个荒山大户之一。
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面前,平和干部群众因地制宜,打响了消灭荒山攻坚战。该县把传统的名优水果“清廷贡品”琯溪蜜柚列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各种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和干部的带动下,全县人民开山种果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以绿色产业富民的路子。蜜柚种植已由原来的3万多亩发展到现在的45万亩,总产量达46万吨,产值达8亿元,今年出口可达5万吨。琯溪蜜柚创全国县级柚类面积、产量、产值和出口量“四个第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蜜柚,今年人均蜜柚收入超过1500元。
1997年,平和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光荣脱贫县”;1997年、1998年、2000年三次荣获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区)”称号。全县贫困人口已由1986年的10多万人减少到现在的2万多人。全县已建成的100多万亩“八大绿色产业基地”,创立了琯溪蜜柚、坂仔香蕉、白芽奇兰茶“三大品牌”,先后荣获“中国琯溪蜜柚之乡”、“中国香蕉之乡”、“中国白芽奇兰之乡”等称号。目前,全县水果面积已达70万亩,总产量90万吨,居全省第一位、全国第六位。
进入新世纪,从破解交通“瓶颈”,建设硬环境入手,平和人民开始了新一轮创业———从“四面受制”到“四通八达”
“三代人做梦也不敢想,水泥路会修到我们村!”平和县霞寨镇高寨村卢辉煌十分感慨。大山阻隔,四面受困,尤其是交通“瓶颈”一直制约着这个山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全县一场轰轰烈烈的“先行工程”战役,平和县乡乡通了柏油路。近年来,平和县以超凡的胆略和魄力,投入4亿多元巨资,对省道牛旧线、官九线进行全线改造拓宽,这两条贯穿全县的公路主干线,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同时,农村水泥路建设步伐加大,两年来全县铺设水泥路300多公里。“东东线”、“九大线”两条公路主干线也正在加紧实施中。全县“井”字型交通大框架逐步形成。如今,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全县公路硬化里程已超过400公里,通车里程居漳州市首位。便捷的交通道路,承载着平和老区人民的希望,驶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为加快发展,平和县主动出击着力建设“海峡西岸生态工贸县”正全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
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四个基地”
农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平和人的基本温饱问题,更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加快致富步伐,发展工业势在必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省委新一轮发展的基本思路,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按照“扩大对外开放、增创农业优势、加快工业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总体要求,全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形成了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机械制造、旅游观光、对台经贸合作“四个基地”,建设海峡西岸生态工贸县。
目前,全县已有锦溪集团、宝峰食品、南海冷冻等一批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对蜜柚、香蕉进行综合开发、白芽奇兰茶精加工以及加工菇笋罐头、速冻果蔬、竹木制品和特色小食品等,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农业部南亚热带名优水果基地、万亩蜜柚示范基地等初具规模,农产品检测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拓宽向欧盟国家出口渠道,推动琯溪蜜柚等大宗农产品大批量出口。
近年来,平和县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先后在文峰、大坂洋、宝峰、五寨、九峰等设立综合工业园区,并出台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筑巢引凤”。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到平和这块红土地投资兴业,每年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到资约2000万美元。今年头三个季度,平和县工业发展迅速,全县续建、扩建、新建项目80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3.05亿元,比增7.4%,其中规模工业产值5.61亿元,比增24.5%,年初确定的4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6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