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读钱钟书小说《围城》
在公认的文学名著中,我把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排在了第一位。书中的比喻、幽默、辛辣乃至刻薄,我都喜欢。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道亮眼的风景,鲜活的让我过目不忘。
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在城中居住。即使人离开这个世界,也要有所去处——不是天堂就是地狱。孩提时,居住在父母建筑的城里,求学后,学校又是城。工作了,那怕不断跳槽,也只是从这座城跳到那座城罢了,跳来跳去,终究得在一个城里工作,否则谁养活呢!结婚更不必说,寻寻觅觅的结果不就是为了和另一位异性共同居住在城里吗?顺和罢,逆也罢,总之两人世界的城建立之后,在后续的建设中,无论摩擦出来的是什么,都会多多少少擦伤身心,于是婚姻这座城就出现了肉眼看不见的裂痕,靠那些恩爱的照片秀不出缝补裂痕的线,充满柔情蜜意的文字粘合不住伤口。不怕裂痕的,就随它大去,大到城墙倒塌。兴高采烈也好,哭哭泣泣也罢,总之解脱了所谓不幸的婚姻,谁敢说下一段感情就是温柔的城堡?但不管怎样,人们乐此不疲地出出进进,却还是愿意把自己围在城中,那种自由自在、海阔天空任鸟飞的潇洒也只能在梦里飞翔罢了。人如果不把自己圈定在一个范围内就没有安全感。
福利院再好,孤儿也向往父母;养老院再温馨,也是老人不得已的去处。一个不愿上学和没钱念书的人,虽然起点不一样,可他们都曾有在校外看着同龄人背着书包时眼神里的羡艳与落寞。失业者和离婚的人,只是暂时失去了那座城,悲观失望不止写在脸上,有些人还会在这段时间走上轻生的道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在一个企业里,却不属于任何部门,没有固定的岗位,你会比无头苍蝇还要急。这就说明小的圈子要等于或者大于大的圈子,就像一个人的身份和工作越细化越有归属感。可见城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不管你是走出来,还是走进去,你必须有所归属,才得以安宁。
方鸿渐虽然是知识分子,却是知识分子中的小人物。家世在故乡还说得过去,可在大上海,就摆不上台面了。没有老丈人的提携,银行里就没有他的职位;不管赵辛楣的起因如何,没有赵辛楣,三闾大学就没有他的一席之地。离了大学还得靠赵辛楣的举荐才得以在报馆做事。最后扒在床上昏昏欲睡之前,还想着明天投奔赵辛楣去。小人物的劣根性如此,因大环境所至。这和如今人们不办事则已,一办事最先想到的就是找关系如出一辙,关系的大小决定了事情成功的机率。相信谁都听到过这样的话:我哪哪有熟人、有朋友、有同学、有亲戚,言谈举止无不透露出一种优越。因有了这些可以依靠的人,从而不去想自己能否亲力亲为地做成一件事。方鸿渐如此,我们大多数人也如此。
我们习惯了讲关系,关系能决定一个人居住城的好坏,不管好的关系,还是次一点的关系,只要有关系,多少都能贴上点油水。哪怕只是一点油星,也比清汤寡水上层次。那么对于一个毫无背景可言的人,想混的稍好一点,如果不是出类拔萃,艰难性可想而知。
本来方鸿渐是有机会走进上层的,因了苏文纨暂时的青睐而迷乱了心智,因没有投机知识分子的智商,而选择了真爱,却又悲哀地与真爱背道而驰。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结合,也可以说是现实中的爱无真假可言,只能说是在合适的时候遇上了还算合适的人而已。
方、孙的家世可以说是门当户对,也许正是这种门当户对,使得谁也不去尊重对方的感受,而只为自己逞强。试想一个家庭里,如果体谅、宽容、尊重不存在,那么得以继续下去的应该就是绝对的依赖与臣服。这些在他们的家庭里不存在,那么散去是迟早的事情。
渴望城,却不用心经营城,然后拼足了劲要挣脱城,等真正离开了城,即会感觉赤裸裸暴光在众人面前。
赵辛楣可谓是手眼通天的人物,背景自不必说,自己又八面玲珑,是能够拿得起放得下的。他明知方鸿渐无用却还和其交往,让人感到人性中的善。
“你不讨厌,却毫无用处。”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有多少赵辛楣般的人肯和这种人物做朋友呢!即使彼此都是这样的小人物,又有几人愿意互相交往呢!
类似这样的说法谁都知道:和乞丐在一起,你永远是乞丐,和平庸之人相处,你也是平庸的。和老板在一起,你迟早都会成为老板。从好的方面说,这样的话语促使人们上进,但从另一面看,你能排除此话里所含的鄙视吗?谁的眼睛不是向上看呢!谁不想活的更好一点呢!同一类水平的人不靠互相践踏能上得去吗?不找个靠山能有捷径吗?还好,方鸿渐有赵辛楣,赵辛楣又肯诚心帮他。这给懦弱的、被动的、还讲良心的人们一点希望。
这点希望皆因关系而燃起。看来关系这座城,才是人们努力攀扯的。有句俗语:穷住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些时候,关系不是你想攀扯就能攀扯上的,也不是你想抖落就能抖落掉的。真的是要两情相悦才行,这个情不仅仅是爱情,更是亲情,友情……
说到底,人这一辈子,出出进进的都是一座情城,永远也挣不脱,逃不掉。